日本“3.11”特大地震和海啸灾害发生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高度关注,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分别致电日本明仁天皇和菅直人首相表示慰问。几天来,中国政府尽一切可能向日提供必要的援助,几乎每天都推出重大援助举措。
16日的一场大雪,使能见度降到40米。天寒地冻,日本灾区的救援行动遇到了更大的困难。面对地震、海啸、核泄漏三重灾难冲击,日本舆论对政府多年来的防灾政策和措施进行了反思。
佐藤充先生展现了人性之美
而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当震情尚在发生,尤其核泄漏的危险还未过去,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来应对时,有人已开始头头是道地分析日本震灾对中国股市的“利好因素”,倒也不是不可以说,但诸如此类的言论是不是不那么合乎时宜?想想舍身救中国研修生的佐藤充先生,或许我们应当有更多的静默。
日本大地震的经济冲击波
对日本地震的经济影响应本着慎重对待的态度,不宜过于乐观。日本经济有一定的特殊性。过去一二十年,日本社会人口老龄化、少子化趋势日益明显,经济增长乏力,通缩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这次地震波及的日本东部地区,有着大量的工厂、炼油厂等生产设施,地震导致生产停顿,以及地震之后电力短缺,将会...
日本强震引发几级经济“余震”
当前,尽管全球经济已进入复苏轨道,但由于发达国家存在债务风险,新兴经济体又面临通胀压力,复苏前景依然充满诸多挑战。如今,日本大地震又突如其来,市场忧虑会否给未来全球经济增长蒙上阴影。
灾难让我们学会做“世界公民”
邻国日本的9.0级大地震,牵动着全球观众的心。面对只有在灾难大片中才能看到的画面,目睹不断攀升的死亡人数,有着同样灾难痛楚的中国人,早已感同身受地流淌出人性的泪水。由此,我想到了一个词??世界公民。
日本大地震不能忽视“软杀伤”破坏性
日本灾区仍然余震不断,各国救灾、援助活动已紧锣密鼓展开,“黄金72小时”里,救死扶伤、努力减少“硬杀伤”所造成的损失,仍然是最紧迫的第一要务。但于此同时,人们不应忽视地震“软杀伤”的破坏性,并应拿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中国政府和人民正在尽力支持日本的抗震救灾工作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向受灾国政府和人民伸出友爱和援助之手历来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之一。
面对一个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紧邻,中国人不要像温水煮青蛙放松警惕,即使我们非常爱吃香辣牛蛙。曾记得,1945年抗战胜利之初,有几个人中国人会认为日本能超过中国;1959年大跃进,有几个中国人会把日本放在眼里。
地震或改变日本复苏轨迹
直到周五下午,日本经济复苏面临的最大风险一直是油价高企、出口需求不确定,以及犹犹豫豫的政府和更加大胆的反对派之间在预算问题上即将进行的摊牌。
日本震后应急可圈可点
正是上述这些要素,保证了此番日本抗震救灾工作的有效实施和社会的有序运转。我们相信,在日本政府主导,民间社会跟进,国际社会的密切配合和援助下,日本巨震所造成的损失会被减少到最小程度。我们祝福日本人民。
从地震报道看日本传媒的操守
公共传媒不同于其他大众传媒,不同于以盈利为逐利动力的纯商业媒体,它是一国和一国民及一国根本文化的坚守者,如约瑟夫?普利策所言,是社会生命的第一线?望者,对内就是“零距离”,“零时差”的沟通者,对外就是国家形象的公共外交大使。日本大灾,全球垂泪,这与日本公共传媒真实呈现了日本真面貌...
日本地震对中国经济影响被低估
日本大地震不仅使日本经济遭到重创,同时,对亚洲、乃至全球信心的打击也是难以避免的。作为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工业大国和出口大国,日本遭遇的这场大地震,必然对中国经济和产业产生可见的冲击。对此,政府管理层应高度重视,积极做好应急之策。
为何一定要救日本
(责任编辑:威展小王)